|
初試貓屎咖啡我酷愛咖啡,這是至親好友們都熟知的。因此,每逢良辰佳節,人情往來,禮品中總有一部分是咖啡豆或咖啡粉。托這個福,足不出戶的我,在漫長的歲月裏,幾乎嘗遍了世界各地的名牌咖啡。 盡管如此,有一種咖啡,我聞名久矣,卻始終未曾嘗過,或更精確點說,未敢嘗過。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貓屎咖啡。毛病就出在“貓屎”這兩個字上。貓屎何其臭也,可咖啡商偏偏以它命名,你敢嘗嗎? 事有湊巧,去年我90歲生日前夕,鄰居周文女士來電問我貓屎咖啡喝過嗎?我心裏一緊,回說沒有,她說那好,我這就去替你買來送上,你嘗嘗味道看,我問她是否貓屎味道,她聞言大笑,說你等著惡心吧,次日下午果然給我送來四四方方一個大盒子,內襯海綿墊子,還有一只精美的布袋,上面印著一只貓作跳躍狀,而真正的咖啡只有100克。 關于貓屎咖啡的來頭,網上一查便知。它原産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當地有一種野生的麝香貓,棲于樹上,喜食成熟的咖啡果實,但果實僅僅被吃掉外面一層皮和肉,堅硬的果核即咖啡豆原封不動地隨糞便排出體外,經清洗烘培即成爲貓屎咖啡。貓屎咖啡特別香甜可口,據說其中奧秘在于:一般咖啡制作都需經過人工發酵,而貓屎咖啡卻在貓體內天然發酵,咖啡的蛋白質被破壞,咖啡苦味大大減少,咖啡的味道也更加醇厚香甜了。 說實話,對于上述揭秘,我是不敢完全相信的。貓肚子真那麽神,咖啡豆到裏面轉一圈,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直教人對它啧啧贊美,頂禮膜拜?但周女士好心的饋贈,總不能讓它空置在那裏,不聞不問吧?于是,我下決心來試飲一下。由于評判不能一個人說了算,我專門邀請了兩位知心朋友——同濟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湯惟傑和東方早報書評編輯黃曉峰,讓他們和我一起來驗證。更由于有比較才有鑒別,除貓屎咖啡外,我又准備了哥倫比亞咖啡和意大利咖啡,三種咖啡同樣電磨後用滴濾法燒煮。 試飲當天,長餐桌上一字排開十好幾只咖啡杯,大家興致勃勃地圍坐在餐桌四周。試飲開始。先看咖啡豆。意大利咖啡豆烏黑光亮,圓潤飽滿,賣相最好,哥倫比亞咖啡是阿拉比克咖啡中的極品,以芳香著稱,粒頭較小,色澤稍淡。貓屎咖啡豆則粒子扁平,大小不一,且多碎粒,當系工人在撿豆洗豆過程中擠壓所致。再嘗咖啡味。三種不同的咖啡分別倒入三只不同的杯子依次品嘗。哥倫比亞咖啡既是頂級産品,味道自然不錯,色香味俱佳,只是酸性高了些,意大利咖啡的特征是濃稠,唯有它才能做出一杯真正的ESPRESSO,苦味自然重些。貓屎咖啡一登場,大家的表情都怪怪的,好像真要喝上一口貓屎湯似的。當然這是笑話,貓屎咖啡還真不賴,很濃,很香,很甜,惟傑皺著眉頭說它有點像燒焦了的紅糖,曉峰一向是“清咖徒”,這回卻破例加了許多三花淡奶,好把焦糖味沖淡一些。老伴和女兒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品出一股土腥氣,認爲還是藍山咖啡清純芬芳來得好,她們打了個形象化的比喻:如果藍山咖啡是個不施脂粉的妙齡女郎,那末貓屎咖啡便是位濃妝豔抹的半老徐娘。 我自己的看法則是:咖啡妙就妙在它的一丁點苦,一丁點酸,一丁點澀,不苦不酸不澀不是我的最愛! 试饮结束客人离去后,我独自一人坐着瞎想。初試貓屎咖啡,感觉还是不错的,至少它满足了我的猎奇心理。但问题是,仅仅为了舌尖上那一点点浓郁或享受,就得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究竟值不值?猫屎咖啡在美国售价曾高达30美元一杯。据说有些咖啡商为了提高产量,已将野生麝香猫捉来笼养,拼命像塞填鸭一样用咖啡果喂它们,有些则干脆将其他杂牌咖啡掺和在猫屎咖啡里。现在个别咖啡商已采用附产地证明方法标榜自己的产品“正宗”,令人啼笑皆非。 不过,我总觉得,猫屎咖啡这个名称很不雅,“猫屎风味”听起来非常别扭,使人产生排斥心理,还是按照印尼原文LUWAK COFFEE译为“麝香猫咖啡”或“灵猫咖啡”较好。不过这也许正是咖啡商的营销目的所在,我们都中套了。 免責聲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網轉載上述內容,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擔任何責任,僅供讀者參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