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與茶的戰爭:咖啡這個“狐媚子”,終將輸給中國茶?咖sir聽不少茶界人士說,年輕人成熟多金後,必將抛棄咖啡這個外來的“狐媚子”,投向傳統中國茶的懷抱。 還好,有些背景強勢的茶品牌,已經等不及消費者變老了。 它們像那些“狐媚子”咖啡館一樣,用時尚化、標准化來做茶飲,並以“東方星巴克”的標准姿勢,站在了咖啡的對立面。 茶館會回到古時“處處有茶坊”的盛況嗎? 作者 | 咖sir,发于上海 来源 | 咖门 (KamenClub) 一、咖啡這個“狐媚子”終將被抛棄? 咖sir上一次去茶館喝茶,是陪一個相熟的老板談生意。 私密的空間裏,茶香氤氲。茶藝師面容姣好,手法臻熟。兩位老板一邊賞茶藝,一邊抽煙聊天,相談甚歡。 喝完結賬400多。 嘿嘿嘿。 中國的茶館,要麽越來越精致,越來越昂貴,要麽淪爲喧鬧嗆人的牌局會所——它們無一例外的遠離了年輕人。 而不少茶界人士,並不覺得存在“消費者叠代”這回事。 他們認爲,年輕人上了年紀有錢後,必然會離開咖啡那個外來的“狐媚子”,回到茶這位“正室”的懷抱。 “茶文化有根嘛!”他們說。 但市面上,茶館被咖啡館替代已是現實。幾乎每個街角,都能看到咖啡館的身影。 其實在中國曆史上,茶館興盛的時候,隨處都是,數量不比今天的咖啡館少。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朱雀門外,“以南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即使後來朝廷南下避難,也是臨安“處處有茶坊”。 競爭激烈,名字也起的很酷:朱骷髅茶坊、一窟鬼茶坊、黃尖嘴蹴球茶坊…… 最後那個,看上去還是足球主題茶館。 ——看,那時候的茶館,已經知道怎麽抓眼球營銷。 然而時移世易,咖啡館來了,茶館落寞的沒落了。 “咖啡侵占飲品市場,其背後是文化的遷徙。文化一般由先進生産力地區向落後生産力地區遷徙,咖啡代表著先進生産力地區的文化,隨著茶館逐漸沒落,人們喝茶聊天的地方轉向‘高端’的咖啡館是大勢所趨。” 荼啡茶創始人鄭會軒告訴咖Sir,如今茶館的沒落,也並非茶這個産品的沒落,而是茶館這一商業模式的沒落。 “目前很多茶館在做茶道表演、茶文化表演等,而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愛喝茶,但是並不需要一道茶泡三遍才喝到嘴裏。” 二、在賣茶的“咖啡館”,喝一杯像咖啡的茶 有些茶館正在改變。 前幾天,咖sir在上海走進一家叫做“因味茶”的飲品店。明亮的燈光,落地的窗戶,俏皮的爵士,三三兩兩的年輕人。吧台的機器嗡嗡作響,虹吸壺裏液體翻滾。 未幾,一杯拉花精巧的咖啡端上來。喝下一口才驚覺:這不是茶嗎? 店員不失時機的介紹,這款像極了咖啡的飲品,叫做“十萬伏特”,正宗茶飲料。說完,露出一個服務守則上的標准微笑。 用“咖啡館”賣茶,在飲品界已經成爲一種新時尚。 鄭州的荼啡茶,重慶的嫩綠茶,上海的茶香書香……時尚茶飲市場,近年來已經星星點點出現了不少品牌。 他們大都有著咖啡館的形態,茶飲的産品線。 除了傳統的茶飲,他們還在投入大量的精力財力,研發出傳統茶與咖啡之間的過渡産品。 比如荼啡茶的“紅茶卡布”。 鄭會軒介紹,這款占20%營業額的爆款單品,用咖啡杯盛裝,在傳統茶汁的基礎上加入奶泡,表面拉花。如果不喝下去,你永遠不知道你喝的是一杯茶。 “像這樣一杯簡單的飲品,從選茶、研磨成粉、萃取濃縮汁,再到打出細滑的奶泡和拉花,每一道工序都有標准,是經過嚴格把關的。” 還有一些激進者。 他們幹脆用茶和咖啡“混配”出一些口感還不錯的飲品,以此告訴年輕人:來我這裏,更多選擇哦。 三、茶的對手是咖啡,還是它自己? 咖啡與茶之間的“戰爭”,有東西方文化的較量,更是傳統與標准化之爭。 中國的茶文化實在太厚重了。這種“厚重”,有時候在商業上的表現卻令人失望。 業內人士告訴咖sir,由于缺乏大品牌,茶葉往往通過各種茶文化來“花式擡價”。 “10倍加價,一年不開張,開張吃一年”的現象,行業裏屢見不鮮。 追求快時尚的年輕人,爲什麽不走進咖啡館呢?——至少咖啡簡單、直接、便捷、開放,沒那麽多繁瑣的茶儀和令人狐疑的價格。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茶的對手不是咖啡,而是它自己。 消费者在迭代,那些产品标准化、价格透明的品牌,已经获得了他们深度的消费信任。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