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談各種烘焙度的界定及口味問題美国长久以来,惯以Cinnamon(最浅焙)、City(浅焙)、Fully City(深焙)及Dark roast(重深焙,包括义式和法式) 来界定烘焙程度(参考之前的博文:烘焙度简介),然而,老美对咖啡风味的偏好,向来有西浓东淡之别,因此西岸的浅焙,可能已达东岸的深焙程度,反之亦然,因此这些术语仍属各唱各的调,并不科学。近年来,美国精品咖啡协会大力鼓吹焦糖化数值(Agtron number)来判定烘焙度,系以红内线来测定咖啡豆的焦糖化程度。数值愈高表示焦糖化愈低,也就是烘焙度愈浅,数值愈低表示焦糖化愈深,即烘焙度愈深,有了数据,就可更精确了解咖啡豆的烘焙度,不致出现美西的浅焙咖啡到了美东竟成了重焙咖啡的笑话。这是一个很好的演变。 美国精品咖啡协会SCAA之焦糖化数值表(Agtron number)
焦糖化数值(Agtron number)这套科学标准来界定烘焙度,焦糖化数值在70以上为最浅焙Cinnamon,60以上为浅焙的City,40左右为维也纳烘焙,或所谓的 Fully city ,35以下为重深焙,包括法式烘焙和浓缩 咖啡烘焙
咖啡風味也會隨著烘焙度不同而改變,一般而言酸味和烘焙度呈反比,如果您偏好果酸味,不妨選購烘焙度較淺的咖啡,如果喜歡濃嗆帶甘的口味,可選重烘焙豆,另外,咖啡因含量也和烘焙度呈反比,也就是說淺焙咖啡所含的咖啡因反而超出重焙咖啡。因爲咖啡因會在烘焙過程被破壞。而果香味也會隨著烘焙度加深而遞減,不過,醇酒的發酵香味、嗆味和回甘口感,淺焙咖啡不易發展出來,重烘焙豆比較有這方面的優勢。然而,如果重焙技術不佳,很可能弄出一爐又焦又苦的爛咖啡。
浅焙深焙,吵翻天! 咖啡究竟应采浅焙或深焙,这是业界最具争议性话题,甚至到了翻脸地步。一般而言,北义大利、美国东部的烘焙度较浅,焦糖化数值多半在40左右,此派知名业者包括意利咖啡(Illy Caffe)、绿山咖啡(Green Mountain)和维瓦契浓缩咖啡(Vivace Espresso,注:该公司虽设于重烘焙的西雅图,却逆势而为,倡导浅焙),这些业者的咖啡豆在第二爆以前或豆表快要渗出咖啡油以前,立即停火出炉,他们的论点是咖啡油含有大量芳香成分,应尽量保存在豆子内,咖啡油渗出来,油滋滋的虽然好看,但芳香成分也因此流失了。此派也认为咖啡豆快出油前,马上出炉,焦糖化程度最佳,Body(稠度)也最好,咖啡的果酸味与回甘口感最均衡。浅焙派也抨击重焙业者把咖啡油烘出豆表是暴殄天物。
然而,义大利南部和美国西岸的重烘焙派,如旧金山的毕兹咖啡(Peet's Coffee),西雅图的艺术咖啡(Caffe' D'arte)、和咖啡豆与机具公司(Beans and Machines),却坚持咖啡豆一定要烘出油才好喝,他们的豆子经过测示,浓缩咖啡专用豆焦糖化数值都在35以下,酸味较强的安地瓜甚至出现18度的超重烘焙,真是到了〝重烘焙,手不软〞的地步。
此派多半在第二爆或豆表出油後,滑行一陣才出爐,他們不認同淺焙派所謂〝出油就是流失芳香成分〞的說法,並批評淺焙派的豆子〝發展不完全〞,尖酸味似乎壓過了甘甜味也缺少了濃嗆口感,風味太單調。甚至還譏笑淺焙派真正目的是爲了省錢,因爲只有頂級阿拉比卡豆才熬得住重烘焙,並發展出豐富、濃嗆、甘甜又不咬喉的絕佳風味,次級豆在大火煎熬下,只會呈現單調的苦澀味。
重烘焙派還自诩爲〝遊走剃刀邊緣的老饕咖啡〞,因爲咖啡豆二爆後,變化很快,稍有閃失整爐都會報銷,不像淺焙派二爆出油前就〝收兵〞,技術層次較低。倡導重烘焙最力的畢茲咖啡,在美國咖啡界享有崇高地位,畢茲能在攝氏二百多度高溫,操爐十五分以上才出豆,而且濃而不苦,這番工夫令人敬佩。當然這和畢茲改裝烘焙機的能耐有關。總之,重烘焙派堅持只有二爆後的豆子,風味才完整。
持平而論,淺焙和深焙各有千秋,喝咖啡原本就具有很強的主觀性,理應相互尊重。 免責聲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網轉載上述內容,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擔任何責任,僅供讀者參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