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客喜歡的維也納“咖啡中心”
很多游客是为了毕加索而来。1899年,17岁的毕加索在这家咖啡馆里举办了他的第一次展览,他的画还被用作菜单的封面。实际上,这家咖啡馆和拉蒙·卡萨斯关系更为密切,这位画家早年在巴黎学画,家境殷实,回到巴塞罗那后想按照巴黎黑猫酒馆(Le Chat Noir)的样子搞一个自己的聚会场所,他的生意伙伴叫佩雷·罗梅乌(Pere Romeu),罗梅乌曾经在“黑猫”当侍者,一心想搞个好酒馆,提供价格适中的菜和好音乐。巴黎的“黑猫”在1897年就关张了,还没等到毕加索去那里见识,不过,巴黎蒙马特这家波希米亚风范的酒馆在巴塞罗那得到了传承,“四只猫”在这一年的6月开门营业,除了咖啡、酒、菜之外,罗梅乌坚信这里还要有“精神元素”,他的艺术家朋友们经常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在西班牙语中,“四只猫”就是三五个人的意思,这里曾经来过建筑师高迪、音乐家伊萨克·阿尔贝尼斯等等,但三五好友也许难以维持一家酒馆的經營,6年之後,“四只貓”也關張了。現在這家店是1978年重新營業,慕名而來的旅遊者在這裏喝上一杯,歇歇腳。
在西班牙语中,咖啡主要有三种:café solo是清咖啡,café cortado是加少许牛奶的,café conleche是加很多牛奶的(意大利语latte就是牛奶的意思),这就是所谓“拿铁咖啡”的由来。不过,发明牛奶兑咖啡的并不是意大利人或西班牙人,而是一位维也纳人,叫库尔基斯基(Jerzy Franciszek Kulczycki),在1683年抗击土耳其帝国的战争中,他是一位战斗英雄,市议会奖励给他一笔钱和一处房子,还有从土耳其军队中缴获的大量咖啡,这样他在战后顺理成章地开了一家咖啡馆,英文名字的意思是“蓝瓶子咖啡馆”。他穿上土耳其民族服装伺候顾客,并且将牛奶和咖啡混在一起,他肯定向顾客吹嘘说,我们虽然向土耳其人学会了喝这种黑乎乎的玩艺儿,可土耳其人根本不知道这东西能兑牛奶。1686年开张的“蓝瓶子”肯定是欧洲最早的咖啡馆之一。1694年库尔基斯基死了之后,这家咖啡馆也就关张了,不过,他依旧被维也纳人当做英雄,每年10月会有一个库尔基斯基节,维也纳的咖啡馆业主都会把他的肖像贴在窗户上,维也纳如今有一条街道也被命名为库尔基斯基,街角处有他的雕像。我在维也纳上网查找“蓝瓶子咖啡馆”,发现一个美国商人在2002年注册了这个名字,并且把自己的店从加州开到了纽约,这或许是下一个星巴克连锁店。
维也纳全城据说有600多家咖啡馆,其中几家声名远扬,萨赫(Sacher)咖啡馆、斯班(Sperl)咖啡馆、哈维卡(Hawelka)等等,不过,游客们更喜欢去的是“咖啡中心”(Café Central),那里故事最多。
走進咖啡中心,迎面就是阿登伯格的塑像,他坐在椅子上,手放在咖啡桌上,這位作家在這家咖啡館寫作,遇到施尼茨勒,得到賞識,走上文壇,不過,今天人們對他的作品都不太熟悉,卻大多知道一句廣告語——“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句話原本是人們說阿登伯格與“咖啡中心”的關系,但慢慢演變成阿登伯格的夫子自況。如果世上有些文藝腔調的咖啡館,願意在門口樹一塊小黑板,寫上一句文藝腔調的名言,那麽阿登伯格堪稱始作俑者。他曾經寫下這樣的詩句:“你如果心情憂郁,不管是爲了什麽,去咖啡館!你所得僅僅四百克郎,卻願意豪放地花五百,去咖啡館!你仇視周圍,蔑視左右的人們,但又不能缺少他們,去咖啡館!” 免責聲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網轉載上述內容,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擔任何責任,僅供讀者參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