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中國咖啡引種擴種史(五)(3)上個世紀80年代初,雲南咖啡植區鐵皮卡和波邦變種咖啡的病蟲害比較多,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鏽病、旋皮天牛和根粉蚧,大大制約了雲南小粒咖啡的發展。事實上,雲南小粒咖啡系阿拉比卡(Arabica)中的鐵畢卡(Typica)和波邦(Bourbon)兩個經典優質咖啡品種混合栽培于雲南高原特定地理氣候環境下的變種咖啡。1991年又從肯尼亞引入了卡蒂莫(Catimor)系列品種,由于這兩個品種形態和習性相似,因而兩者在雲南多混合栽培。均屬阿拉伯種(又稱小粒種)的變種。 1967-1968 年云南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德宏所)从印度引进抗锈小粒种咖啡S288 进行试种;先后两次从德宏州农科所引入抗锈咖啡品种S795、S288,共37株,种在果园保存。新一轮发展咖啡配置抗锈咖啡品种是重中之重。科技工作者对S288咖啡寄予希望,通过18年的保存和试验观测,已经证明该品种是理想的抗锈品种。 1985年10月德宏分局試驗站由德宏農墾分局科辦主持,邀請農墾設計院、版納分局、德宏州科委等單位的專家到會,對“抗鏽咖啡S288引種試種”科研成果進行驗收鑒定,與會專家都認爲該品種是一個難得的抗鏽品種,對該所在“文革”困難期間將這個品種保存下來給予高度評價,一致通過了科研成果的驗收鑒定。建議在濕熱區大力推廣,並開始在州內省內推廣應用。種子引往華南、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紅河、文山等地栽培。推廣種植面積到達21333.33公頃。“抗鏽咖啡S288引種試種及推廣”獲1985年度德宏州科技進步二等獎。不過由于該品種是20世紀30年代印度選育的咖啡抗鏽品種,故除了抗鏽性外,産量和其它農藝性狀已落後,滿足不了生産需要。 原雲南德宏州農科所高級農藝師余浩,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從華南熱帶作物研究院植保所調來德宏開展咖啡鏽病研究工作,是我國咖啡鏽病研究的專家。1985年他調回原單位工作後,于1986年再度到雲南德宏進行咖啡調查,保山潞江農場姜平陪同他到單位舉辦了咖啡學術報告。余浩就大家關心的咖啡高産問題闡述了咖啡結果大小年是咖啡植物生理學的特性。姜平從園藝措施上論述了如何控制咖啡大小年的發生。技術員段保亭陪同兩位專家到潞江壩考察了咖啡園。余浩調回華南熱帶作物研究院工作後,仍然是進行咖啡鏽病研究。 余浩多年在德宏工作,了解德宏种植咖啡条件好,只是锈病问题制约了咖啡的发展。根据他在德宏研究咖啡锈病的结果表明,产量越高的那年咖啡锈病越重,再喷多少波尔多液也没有效果。所以他回海南后,借助热带作物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联系便利的有利条件,与葡萄牙咖啡锈病研究中心(以下称CIFC)取得联系。1988年他从 CIFC的主任卡罗斯博士那里获得了卡蒂姆CIFC7960(F6)、CIFC7961(F6)、CIFC7962(F6)、CIFC7963(F6)等系列抗锈咖啡品种,并将综合性状表现好的CIFC7963(F6)咖啡寄给了本所和保山潞江农场的姜平。1988年5月该所将寄来的21克(102粒)于同年播种育苗,得苗50株;1989年6月定植在试验队的路边平地,植距1.5×2米。1992年保存39株,并进行抗锈性及适应性观测,第一代种子引到湿热区的瑞丽农场六分场、遮放农场试验站、遮放农场四分场、潞西市象滚塘乡、陇川县龙江河谷海拔780—900米的范围种植。曾多次做大田锈病接种试验,人工接种上锈病孢子。但多数接种点仅产生黄斑,而不产生锈病孢子亦不扩散,发病率为9.5%。对照(波邦或铁毕卡)为49%,表现为亚免疫型抗病品种。该品种表现出了树形矮生紧凑生势强,抗锈高产品质优,这39株平均单株产干豆0.78千克,最高达1.4千克。于1993年在果园橡胶林下种植0.67公顷,在原1966年生比区种植1公顷,在牛肋巴和肥料试验区各种植0.33公顷,对不同立地环境扩大种植。1994年布置到遮放和潞江新城农场种植。而CIFC7963(F6)咖啡在潞江农场的姜平的努力下,同年播种育苗,得苗11株,同年定植于姜平自留地11株。1991年潞江农场试验站建立0.17公顷试验地,到1993年已经发展到生产试种33.33公顷,到1995年已推广种植66.67公顷。 1996 年对该品种引种试种进行了总结验收后推广生产使用。“九五”期间在德宏、保山、文山、思茅、西双版纳、临沧、玉溪、怒江等地区及缅甸共推广种子13059.3kg,种苗20万株,推广面积达6 984hm2 。经过不断繁育推广现全省卡蒂莫CIFC7963 F6 种植面积已达10 000hm2 。成为咖啡生产上的主栽品种。「7」高产品系卡蒂莫 CIFC7963 F6 咖啡生产列入了云南省生物资源创新工程开发项目,目前云南种植的小粒咖啡品种中该品种占了80%。 1980年中央四部一社在保山召開全國咖啡工作會,咖啡生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1986年雲南省熱區開發領導小組成立,由金人慶副省長任組長,並在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熱經所)開展“熱帶作物栽培技術培訓班”。來自全省各地約40人參加了半年的培訓,主要以咖啡爲主。 1985—1988年省委書記普朝柱、省長和志強、副省長金人慶、副省長趙廷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錢偉長以及國家南亞辦負責人等到所視察,非常重視熱區開發和咖啡生産。此時熱經所的咖啡科技推廣工作主要在保山、德宏、怒江幾個地州,到1988年全省咖啡推廣面積831.7公頃,收獲面積總産達224.9噸。 1989年瑞士雀巢咖啡公司與思茅簽訂6666.66公頃的咖啡生産合同,此後美國麥氏咖啡也進入雲南咖啡市場,從此大大促進了雲南咖啡産業的發展。 1992—1993年,熱經所派出張星燦、黃家雄等七位科技人員到臨滄地區耿馬縣協助美國麥氏咖啡公司進行咖啡技術培訓和指導生産,培訓人員40余人;與美籍華人李華林,巴西專家愛德瓦多開展了學術交流,並指導育苗等工作。 咖啡初加工分爲幹法加工、濕法加工、半濕法加工(機械化脫皮脫膠加工)幾種,1980年以前雲南咖啡加工多采用幹法加工,即將鮮果直接曬幹,再用碾米機去殼即爲咖啡米,或人工去皮發酵曬幹脫殼爲咖啡米。此方法難以曬幹,品質差,工效低。1979年熱經所楊志華、李超在碾米機的基礎上,改造發明了咖啡鮮果脫皮機、脫殼機,加工能力鮮果250-2000千克/小時,咖啡豆120千克/小時,此技術已在全省得到推廣應用。 1995年随着思茅咖啡的投产,由于国内的机械加工能力有限,因而从哥伦比亚引进255CM立式脱皮机,大提高了工效,但该技术需发酵,耗水量大。为此,1999年热经所吴永康在对巴西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引进了咖啡脱皮脱胶组合机,不需发酵直接晒干。该技术引进后,通过与昆明利邦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已成功举办二期机械培训班,为全省培养人才100多人。热经所文志华在该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次参加授课和到基地指导生产。生态型脱皮脱胶组合机具有省水、质量稳定、人为可控等优点,目前已被多数大型咖啡园所采用。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