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南部大洋洲的咖啡史【印度(India)】印度有八成以上的咖啡种在南部的喀拿达卡省(Karnataka),常常以这个省的旧称「麦索」(Mysore)为名来销售。最好的麦索豆被认为是穷人喝的苏门答腊,滋味和次级的苏门答腊一样丰厚甘醇,但价格较便宜。 另外一种「雨季马拉巴」(Monsooned Malabar)咖啡暴露在潮湿的季风中数周,不但使豆子变黄、酸度降低,也使咖啡有一种「陈年苏门答腊」特有的成熟浓醇;用来调配综合品也十分适合。
【印尼(Indonesia)】 苏门答腊(Sumatra) 和东非那美酒般的口感相对,印尼与新几内亚的豆子展现了另一种风情,有黏稠的质感,深埋在复杂滋味里的酸味,阴暗浓烈的药草或野菇气息,以及深入喉咙绕梁三日的回甘馀韵。它们可以在综合品中扮演低音的角色。许多人认为,在苏门答腊中西部,靠近巴东(Padang)山区出产的曼特宁(Mandheling)与安寇拉(Ankola)是世界上质感最丰厚的咖啡,其中曼特宁比较有名,而琳冬(Lindong)又是最受赞誉的。这些豆子是半水洗的,也就是先乾燥处理,再用热水洗掉乾果肉,这使得豆子既有乾燥处理豆的迷人土味,又能保持整齐的品质。 「陈年苏门答腊」(Aged Sumatra)是一种经过特别处理的豆子。生豆在产地存放了三年到十几年不等才上市,这使它的酸性降低,芳气减少,味道变得较为圆润,质感浓稠类似糖浆,厚而不丰,可说是咖啡中的普洱茶。 苏门答腊的最西北端也有一种水洗咖啡,叫「咖幼山脉」(Gayo mountain),是一批变种的树。它比曼特宁乾净清爽,有清澈的药草味。
【苏拉维西(Sulawesi , Celebes)】 拉維西舊名西裏伯斯,最常見到的名咖啡要算是産在島中心區的托拉雅(Toraja)了。托拉雅與上等的蘇門答臘非常近似,只是質感稍微沒那麽豐厚,酸度和明亮度也略高,至於印尼咖啡著名的野菇味及細致的藥草味則統統具備。
【爪哇(Java)】 七十年代初期,爪哇把大部分荷兰人引进的阿拉比卡树砍除,改种罗布斯塔豆,从此以後爪哇咖啡变得油腻、滋味平淡,并有一股很重的麦茶气味。 硕果仅存的几座阿拉比卡庄园中,占皮(Djampit)是最有名气的,这些豆子和其他印尼豆类似,但酸味较明显,质感也不那麽重。
【新几内亚(New Guinea)】 标示新几内亚的咖啡,来自这个岛的东半部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新几内亚豆也算是一种印尼咖啡,但它没有最好的苏门答腊厚,也没有顶级的西里伯斯酸和香,它就是舒适滑口,有着悦人的酸质和甘甜,有时还能让人听想到牛肉面的香味。所有的豆子都是仔细处理过的水洗豆,是水洗阿拉比卡豆中质感最浓稠的,可以定位在印尼和中美洲咖啡之间。不管是用来调配Espresso还是一般的综合品,都能补酸质咖啡之不足。
【夏威夷(Hawaii)】 夏威夷的可那(Kona)咖啡,种植在夏威夷岛西南岸,毛那罗阿火山(Mauna Loa)的斜坡上。就风味来说,可那豆比较接近中美洲咖啡,而不像印尼咖啡。它的平均品质很高,处理得很仔细,质感中等,酸味不错,有非常丰富的味道,而且新鲜的可那咖啡香得不得了。如果你觉得印尼咖啡太厚,非洲咖啡太酸,中南美咖啡太亮,那麽「可那」可能满适合你的。 由於夏威夷的工资高,观光客又多,可那咖啡的售价也极其昂贵,甚至连「综合可那」(Kona Blend,可那豆的含量不超过5%)都有人卖。近年来,邻近的岛屿如茂宜(Maui)、卡瓦宜(Kauai)、摩洛开(Molokai)也纷纷开始商业化种植咖啡了。
【台灣(Taiwan)】 台灣地處亞熱帶,境內多山,又有明顯的雨季,對咖啡而言,算是還不錯的生長環境,不過自光緒年間英人引進咖啡樹以後,種植規模一直不大。現在仍有小規模種植的,有位在南投山區的惠荪林場(海撥一千多公尺)、雲林古坑的荷苞山(海撥294公尺)、墾丁公園(以上阿拉比卡種)、台大園藝系、嘉義農業試驗所(以上賴比瑞亞種)和省立林業試驗所恒春分所(兩種都有)。荷苞山的咖啡豆風味接近中南美洲豆,有柔和的酸味與不錯的質感,口味平衡;而惠荪林場的咖啡豆據說酸性較弱。 免責聲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網轉載上述內容,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擔任何責任,僅供讀者參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