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咖啡是一種享受!我喜欢喝咖啡,也喜欢在要想点什么或者是什么也不愿意做的时候到咖啡馆里坐坐。说不清是喜欢咖啡那淡淡的香苦滋味,还是沉迷咖啡馆的空气中飘漫着的那种好像咖啡豆焙烤得略微有些焦香的味道。 其实,对于喜欢或者是热爱咖啡的人而言,北京有些不解风情。咖啡是浪漫的,静雅的,有文化的,有心情的,所以咖啡馆应该是不大的、静谧的、温暖的、私语的。北京有一些这样的喝咖啡的地方,可是不多,想找咖啡感觉的时候,不是很方便。更多的北京咖啡厅,不是在5A级写字楼的入口处安营,便是在豪华商厦的一隅驻扎。要找咖啡感觉,上海比北京要容易得多,想咖啡的时候,随便你走到华亭路、华山路、茂名南路或是你信步路经的哪条两旁长满成熟妇人般高大法国梧桐的安静的路上,单是路旁咖啡馆那一只只让你过目难舍的好听名字和一家家看上去很别样很有味道的门面,都会让你觉得里面的咖啡味道一定不错。较之北京,上海有关咖啡的历史更久,文化更深,咖啡在上海的群众基础更好,所以这两年国内出了几本有关欧洲咖啡文化的书,相当不错,都是上海人写的,比如,张耀的《咖啡地图》、《打开咖啡馆的门》,陈丹燕的《咖啡苦不苦》。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尋找咖啡感覺的人而沒有去過歐洲,那麽會有些遺憾。盡管全世界的人都在喝咖啡,但是只有歐洲人將咖啡無論是文化還是加工都發揮到了極致。在歐洲,不論是在巴黎、米蘭、布魯塞爾這樣既有文化,又有曆史的大城市,還是在尼斯、帕杜瓦這樣的小城,幾乎每條街邊,每個街角都有咖啡館,只要你有心,幾乎每時每刻都能嗅到咖啡的濃香,咖啡于他們而言,是生活,是空氣,就像黃油、面包、礦泉水,一日不可離開。在真正意義上的歐洲的咖啡館裏(不是漢堡店、比薩店、麥當勞),客人們是從不說“要一杯咖啡”的,而是要點出咖啡的名字。據說在以奶咖啡著名的維也納,那裏有名的咖啡館裏的招待,會隨身攜帶有20種不同的咖啡色的色標,由淺及深。這裏的咖啡會地道到端上來的咖啡顔色與你點的色標上的顔色一點也不差。喜歡咖啡的人在去歐洲之前,有必要弄懂一下英語、法語、德語、荷蘭語中有關咖啡方面的詞彙。因爲如果你對這些文字一無所知,那麽當你走進歐洲的那些大超市,面對貨架上那各種顔色包裝,各種文字說明的咖啡時,你真的無從下手。你是選擇粗磨的(coarsegrind)、中磨的(mediumgrind)、細磨的(finegrind),還是要精細蒸餾研磨的以及粉末狀研磨的與你買回家後咖啡的煮法有很大幹系。而你是買晚餐後的咖啡(AfterDinner)、脫咖啡因的咖啡(Decaffeinated),還是意大利特濃咖啡(Espresso),全憑你的愛好。要知道,芬蘭的保利希咖啡(Paulig),荷蘭的杜瓦·愛格伯斯咖啡(DonweEgberts)都是不錯的咖啡牌子。
在世界上調制咖啡的數百種乃至更多的方法中,沒有一種可以稱做是最好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偏愛的那一種。有時,與其說咖啡是一種飲品,不如說是一種感覺。 免責聲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網轉載上述內容,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擔任何責任,僅供讀者參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