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避免“咖啡之痛”重演最近,意大利國際知名倉儲運營商擬在上海自貿區設立首個咖啡交易所。《雲南日報》報道稱,這則消息讓雲南咖啡業如坐針氈。 衆所周知,雲南是國內最大的咖啡種植和出口基地,種植面積和産量均占全國的98%以上。上海交易所的成立,預示著雲南咖啡産業只能得到整個鏈條上20%的利潤,而80%的利潤則讓咖啡深加工企業和市場交易中心拿走。 雲南有讓人“羨慕嫉妒恨”的咖啡生産資源優勢,有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而靠苦力種植的農特産品,僅能收獲20%的利潤,誰不著急。事實上,覺醒的雲南人于今年7月9日和12日,分別在普洱、昆明挂牌成立了兩個咖啡交易中心。令人不解的是,兩個現貨交易中心至今尚未獲行政許可。即使手續齊全,雲南咖啡産業在國內外市場也沒有多少定價權和話語權,僅處于銷售原料階段,遠沒有形成高附加值的産品。作爲農産品領域最能體現出金融産品屬性的咖啡原料,爲何自己不做深加工,就連初期現貨“咖啡豆”交易也被搶走? 有人說,雲南地處邊遠,産業發展意識弱,對咖啡可能産生的金融價值認識不足……那明知落後爲何不“揚鞭奮蹄”。 與“咖啡之痛”基本相似的是,我州的部分農特産品也處于銷售原料層面。如大面積種植的青花椒被重慶、湖南等地的商販搶收;小米辣被省外商販批量運走;巴西香姑被運出省外後換包裝成爲高端商品;而日本人只要鮮藠頭…… 可以說,近幾年靠致富“帶頭人”和“明白人”的智慧,讓我州的種植業越來越突顯地域特色,其品質也越來越受到市場認可。但這些“帶頭人”也僅僅是帶動了農特作物的高産與品質,而做深加工和獨特商品的人並不是很多,而種出好産品僅是第一步,屬低收益層面,真正高收益卻是要走精品與商業營銷。 俗話說,“好東西不如好行情”。好行情指的是市場價格,而我們的好産品仍然面臨“種一年看一年”的風險。如何抵禦風險和實現高收益,首先,在保品質的前提下限制種植面積;其二,建設多條深加工生産線,樹立屬于自己的品牌、生産優于本行業的産品;其三,必須設立全方位的營銷策略。如果僅靠銷售農特“原料”,雲南“咖啡之痛”也將重演。 免責聲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網轉載上述內容,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擔任何責任,僅供讀者參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