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方閑,成辦大事蓮池大師在他的《竹窗隨筆》裏面寫了一個他同時代的故事,叫“今日方閑”。說杭州有一個中年人,他臉上長了一點麻子,姓魯,大家就叫他魯麻子。可能青年、中年都忙于事業。等到中年一天,他把子女都集中起來了,說:“我現在世間的事情都做完了。這個女兒嫁出去了,兒子娶親結婚了,這些事情都完成了。你們也都可以自立了,那我現在要求閑。”“吾將求閑”。 他怎麽求閑呢?他有一個特別的做法,叫子女把棺材打好,把這個喪事——就是死亡的喪事——所有的東西都准備好。准備好,就在那一天出殡,讓子女都披麻帶孝引著這個棺材,自己在後面坐著轎子:就是讓子女做一個把自己送殡的場面。他在西湖做了一個別墅,然後他全家人把他棺材送過去。他把棺材放在別墅的庭院中間,就跟子女說:“好,就算你們出殡把我送到這裏了。你們都回家了,我再也不回家了。你們也不要過來了,就當我死了。” 在門口寫了四個字:今日方閑。帶著棺材在那裏開始修行,一輩子再也不回家,不到城裏去。這就是他生死心切。真的要辦成這個事情就得要動真格的,要在心理上跟家人、跟親屬都劃清:今日方閑,我再也不管世間任何事情了,就是修行。 由這件事情,蓮池大師非常感慨,發了一個議論——他主要是對出家人發的。“出家者,本閑也”,本來是很閑曠的。但是看看呢,反而出了家還這麽勞形苦志,還這樣奔走名利——每天忙得不得了。每天忙于名利而不知道休息;你對比一下,人家一個居士——中年人,都“今日方閑”。你一個出家人天天去忙于名利,還忙得團團轉,那你可能在你的寮房要寫四個字:今日方忙。那不是今日方閑了——今日方忙,忙忙叨叨。這些都要我們引起警覺,我們一定時時關心生死之大事,世間名聞利養的心要把它放下。 虽然有些弘法度生的事情,也不要执著,随分随缘地去做。还要更多地关注自己净业——能否往生之大事,身、口、意三业都要念兹在兹 ——这个大事。在我们内心,把世间的念头要逐步地洗涤干净。这样才能冲破三界六道长久轮回的铁网,蒙佛慈力加持,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最要明白、最要办的一件大事。 免責聲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網轉載上述內容,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擔任何責任,僅供讀者參閱! |